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專業畫師

專業畫師:  專門繪畫大型電影廣告的畫師周強,為展覽重繪六幅大型電影海報。

大型海報

大型海報:  周強重繪的其中一幅電影廣告畫 --《馬永貞》(1971)。

戲院展廳

戲院展廳:  展覽廳化身為舊日戲院大堂,讓觀眾感受更深。

電影特刊

電影特刊:  在五、六十年代,一本電影特刊售價兩毫,利潤一般撥作員工賞金,即「下欄錢」。

電影戲票

電影戲票:  舊日的戲票按座位訂價,分前、中、後座,有些戲院更設有超等座及二等座。

手劃座位

手劃座位:  油麻地戲院《破戒大師》後座座位表,顯示最多可容納約800名觀眾。

舊日戲院

舊日戲院:  攝於1968年的麗聲戲院,位於彌敦道,約為今日始創中心的位置。(電影資料館提供相片)

昔日情懷

昔日情懷:  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策劃王麗明希望新舊影迷從展覽中感受昔日戲院的人情味。

影畫廣告話當年

2014年02月09日

在掛滿大型手繪電影廣告畫的戲院外,跟朋友一邊吃着烤魷魚、炒風栗,一邊與數百名觀眾在紅紅的布幕外等候進場,是不少香港人舊日上戲院的集體回憶。香港電影資料館正舉行「舊日戲院昔日情」展覽,特邀資深畫師周強重繪多幅電影廣告畫,連同舊式戲院捐贈的約130件電影文物一同展出,讓觀眾領略昔日電影院的文化風情。

 

上世紀初,電影在香港日漸普遍,戲院門庭若市,大型電影廣告畫亦應運而生。這類手繪畫多掛在戲院大門兩側和外牆,以廣收宣傳之效。



67歲的周強是本港一百多位電影廣告畫師之一。他是越南華僑,自小跟隨母親出入戲院,加上喜愛繪畫,經母親友人引薦,十多歲已入行,在胡志明市當戲院廣告畫學徒。他從基本功學起,先掌握上底色、混顏料之法,稍見功底以後,再研習如何擬定鉛筆草稿、打網格、上色、寫字等,前後三年,才滿師自立。

 

作畫最怕雨天

 

一瞥而過的廣告畫,處處顯露畫師功力。例如繪畫人物面部表情,畫師為捕捉神韻,必先在原圖打上網格,再按比例把網格放大到畫板上。又例如在畫上寫字,亦須先拉線定位,才可下筆,確保字體不歪斜。

 

談到箇中甘苦,周強說最怕下雨天。他說:「下起大雨來,廣告畫上人物的臉就像在哭,因為水流下來顏色會掉。我負責的部分最難,就是拿盛滿膠漿的噴水壺,蹲下來往畫上噴膠,避免掉色。噴完站起來,只覺滿天星斗,最辛苦就是這個工序。」

 

見證行業興衰

 

80年代初,周強加入香港電影廣告畫行列,為油塘的滿堂、牛頭角的奧斯卡和帝國、荃灣的好景等多間戲院繪畫廣告畫,直至80年代後期行業式微才退出。

 

他說:「手繪的味道始終不一樣,全套功夫,有字和顏色的配搭。這一代已沒人懂得,十分可惜。」

 

重現昔日情懷

 

周強這次特別為香港電影資料館重繪《黃飛鴻獅王爭霸》(1957)、《紫釵記》(1959)、《獨立橋之戀》(1959)、《不了情》(1961)、《星星月亮太陽》(1961)和《馬永貞》(1972) 等六幅廣告畫,是希望年輕人能認識這門工藝。

 

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策劃王麗明說:「一幅廣告畫一般需要一位師傅和兩至三位徒弟一起完成,除了人工,廣告畫每兩星期要換一次,成本很高。另外,電腦噴畫技術日益進步,成本便宜,戲院於是不再聘用廣告畫師,行業漸漸式微,最終被淘汰。」

 

今次展覽亦展出約130件戲院文物,包括戲橋、電影特刊、手劃座位表、戲票、體重磅、舊戲院照片等。

 

戲院趣聞軼事

 

戲橋是當年電影最普遍的宣傳品,類似「劇透」,方便觀眾理解電影內容。至於電影特刊,則需觀眾自掏腰包,售價兩毫,在50、60年代差不多是半張戲票的價錢。

 

王麗明說:「我們聽前輩說,觀眾買票時,即使沒有表明購買特刊,職員也會隨票附上,並自動把錢扣下,而觀眾一般也樂意接受。對戲院的員工來說,這些是『下欄錢』,因此都很積極推銷。」

 

王麗明希望市民可以從展覽感受昔日戲院的人情味,「現在的戲院和觀眾的距離比較遠,例如可以在互聯網上購票,到戲院在電腦刷咭便可拿取戲票,少了人與人的接觸。以前看電影,動輒一千多觀眾一起進場,氣氛和人情味強烈得多。那時甚至會有所謂『扯衫尾』的情況,即是父母只買兩張票,再帶兩名子女入場,四個人擠在兩個座位裏,相互之間的感情更形密切。」

 

有關展覽詳情,歡迎瀏覽香港電影資料館網頁



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