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5-04-25
因为你只知道 App
2025-04-24
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
这两天网上有个新游戏,那就是利用 AI 生成名人合影,或者自己和名人的合影。根据网友宝玉写的提示词:
「请画一张极其平凡无奇的 iPhone 自拍照,没有明确的主体或构图感,就像是随手一拍的快照。照片略带运动模糊,阳光或店内灯光不均导致轻微曝光过度。角度尴尬、构图混乱,整体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平庸感---就像是从口袋里拿手机时不小心拍到的一张自拍。主角是【陈奕迅和谢霆锋】,【晚上】,旁边是【香港会展中心,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旁边】。
我用 Sora 也生成了一张陈奕迅和谢霆锋的平庸自拍照:
说实话,我个人倒是蛮喜欢这种照片的。因为明星在网上出一张照片,要经过自己的宣传团队精选精修好几轮,很少能见到这种随手拍的风格。而生成图片的那段提示词里:平凡无奇、没有明确主题、无构图、过度曝光、平庸---我也认为它们是这个时代里极为罕有的品质。
可能所有人家里都有几本老相册,保留着胶卷时代的旧相片。所有这些照片,都可以用「不好」来简单形容。提示词里的那些话,套用在这些老照片上没有任何问题。毕竟,那时候大家都是刚用上傻瓜相机,所有人都是摄影初学者,自然也就谈不到光线、角度、构图、焦点这些东西。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大多数拍摄下来的照片就是废片。情侣、夫妻的照片尤其多,所以也可以说是夫妻废片。
但是我在今天再去看这些老照片的时候,却很感动。因为所有不专业的地方,都带着一种随意松弛的气质。正因为它们的不准确,因为它们的主题模糊,构图破烂,又让照片有了一种纪实摄影的力量。也就是说,美不美不重要,准确不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有人决定要记录下来。那个按下快门的人,也只考虑眼前的这一瞬,哪怕有什么人或者东西乱入图像。
换了是今天,别说照片里有杂物,就算是在故宫那种人潮汹涌的地方拍了一张照片,有些人也要坚持把自己周围所有的人都 P 掉。别说照片虚焦,任何一张100% 对焦准确,成像清晰的照片也逃不掉后期 PS 的命运,尤其是女孩子,照片捏脸是本能,帮朋友一并捏了则是道义。
所有人都像明星,所有场景都像电影,所有构图都像大师,说实话,我每天在朋友圈,在网上看到的照片都让我觉得疲惫,都让我觉得紧张,因为它们都太美,太精致,太有格调,而我一直在追问:这拍的究竟是谁?为什么和我的印象不一样?这拍的究竟是哪里?为什么和我的记忆里不一样?
技术进步让人们可以轻易可以拍摄出质量过得去的照片,网络世界让人们获得了「正确的」拍照姿势,「完美的」拍摄角度,「打卡」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生活的填空题---一切都已经规定好了,就等把你自己填入空白处。甚至连你用什么姿势,什么角度进入空白处,也都一并规定好了。这时候人们不像是拍大合照的时候,对摄影师的指挥产生抗拒和反感,而是自觉主动地套进那些框框里去。这时候人们对于打卡的兴趣和在意程度,远远超过欣赏眼前的风景、装潢、建筑。
同样的,这时候人们看到这些流水线灌装的照片,却不会说那句:没有灵魂。
而在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失败人物摄影作品:因为太过热切地想要捕捉拍摄对象,以至于对方的脸在画面中占据太多位置,以至于不能准确对焦面部,以至于要的太多而一样都没有表达好,以至于构图呆板画面凌乱犯尽一切摄影大忌。
这张照片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四十年后再来看,照片还是和当初同样烂,一点都没有变。同样没有任何变化的,是镜头后那个拿着照相机的人,他的热切没有变,他的在乎没有变,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背后那种炽热的情感没有任何变化。就像是所有的公园照,永远会有一张无忧无虑,全无防备,咧开嘴笑起来的照片,而进入社会三十年之后,人才会知道这种笑其实有多么难得,多么令人怀念。
朋友圈里没有这样的照片,社交媒体上没有这样的照片,它们只会出现在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
或者,出现在 midjouney 生成的图片里,指定风格代码 sref 是1809476652。
2025-04-23
外卖硝烟今又起
2025-04-22
中止的化石钟计划
2025-04-21
时代的震撼教育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接受了一次时代的震撼教育---文字时代已经完蛋,视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周五的晚上,我向读者推荐了来自英国乐队 OKGO 的 MV《LOVE》,就一个视频加上一点字。第二天,我又写了一篇《在讨论太多AI之后》,讨论这支MV 给我带来的思考。由于排版操作失误,视频甚至没有贴进文章去,读者都不知道我在讨论什么视频。
需要补充一点:周五发视频的时候,因为微信公众号后台审核速度慢,而微信视频号那边快,所以视频我先发视频号,然后再插入到文章里,这样我就不需要等。发布之后,我就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昨天,我惊奇地发现视频号那边这首《LOVE》的播放量超过了 10 万次,目前已经达到 14 万次。
公众号这边呢?周末三天我吭哧吭哧写了三篇文章,加起来五六千字,没有一篇阅读量超过 3 万。
在视频号那边我什么都没干。MV 的内容乐队发在 youtube官号上,我下载下再上传,选个封面,加个标题,全程不超过 5 分钟。又因为只是需要用视频号来做为 MV 载体,我甚至都没写 MV 的介绍,非常简略地写了一句:OKGO 乐队《Love》。当时书名号还用成了英文单书名号,结果估计系统认为我是在编辑页面,直接没让 Love 这个字显示出来---就这样,丝毫没有影响这条视频的传播。
我记得朋友圈里谁的视频号单条过十万,好像都要特地开香槟庆祝。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是香槟了,因为滋味很酸。
以前我就知道文字时代的衰微和视频时代的崛起,但是当这个事实以如此生动鲜明的形式,如此具体刺激的对比落在我自己身上时,我还是很受震撼。也理解了为什么几年前那么多我认识的写作者,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把键盘和编辑器一扔,舍弃经营多年的文字账号,毅然决然地投奔视频而去。
为此,这里我要修订一下之前我的说法。
过去经常有读者问我:作为新手,应该如何才能快速起一个公众号?我通常建议对方先去写,先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先找到真心喜欢自己的一小群读者。现在我认为不应该那么说了,而是应该更直白更诚实一点:
如果写作和记录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作为新人,你只想通过网络尽快获得流量和影响力,那么你应该优先考虑做视频内容,而不是考虑创作文字内容。
我去查了一下数据,公众号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大概是 3 亿,而其他视频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大约是这个数量的 2-3 倍。这说明全民都在看视频,小众人群才在看文章。 1:2,1:3 这种数量比看起来还有得打,但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如果一个平台上有七八亿国民,就可以理解为它拥有全民。因为拥有全民,所以那里发生什么,相当于所有国民正在观看的现场,所有人也习惯于在这里知道新消息新流行,你在这里知道了就等于所有人都会知道---既然如此,它就是大家网络生活的本身。
你在大部分民众的网络生活之外的某条小巷子里耍大刀,表演胸口碎大石,那怕是会有问题。
当然,没人会承诺一个新人去做视频内容就一定能获得什么成就。只不过相对而言,付出同样的时间精力,在视频平台那边新人起步要容易一些,因为有流量扶持,有新人红利。接下来还是硬桥硬马,大家用能力和钞能力比拼过,持续去猜测算法的心爱。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弄潮儿,也总会有幸运儿。
至于说到我自己,在接受完时代的震撼教育之后,还是会继续去写文章。突然降临的十几万播放量就像是在街上捡到一大笔钱,但我不会从此就整天在街上溜达。就我个人的理解,吭哧吭哧敲一篇文章出来是一件事,从外网搬运内容回来发布是另外一件事,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人去做。也许,正因为需要吭哧吭哧,大多数人不愿意做,所以这世界上还有我的一席之地。而 5 分钟劳动换来十几万流量,这种事太多人都可以做,也一定有大把人比我做得更快更好,将来一定会有 AI 来参与来替代,那最后就一定没有我的什么事。
但在此刻,香槟的味道还是很酸啊。
2025-04-20
何以遣有涯之生
近期热门博文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
-
昨晚 GPT-4o 推出了最新的图片编辑功能,互联网上顿时哀嚎一片。 我去看了一下,效果的确拔群。比如说那张著名的双雄战斯基的新闻照片,只需要输入一句话,让 G PT-4o 把图片改为吉卜力工作室绘画风格,AI 就可以从图片的最底层开始理解,然后转换风格重新绘制: (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