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因为你只知道 App

 


我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用 Sora 生成名人自拍照的方法,​然后就有读者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下载了 Sora 的 App 之后,生成的图片​效果和你说的完全不同?
「因为你只知道 APP」,「因为你只知道 APP」,「因为你只知道 APP」。
Sora 没有 App,你得去​ OpenAI 的官方网站去使用它。不是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有对应的 App​。如果你坚持认为互联网服务=App,那么你就会下载到不知道什么鬼的山寨货,​然后肯定会要求你付费,根本逃不掉的,因为​这叫做互联网税。
对于我和我的世代而言,听到有什么互联网新服务,新产品,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浏览器或者是台式电脑浏览器,去找​对应的官方网站。因为在那个叫做「官方网站」的地方,会有产品说明,服务介绍,有的还附上媒体报道,​可以让我在最短时间内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的。
只有在我已经完全喝麻了,还吃了一板头孢的情况下,大概有可能会直接去下载 App,大概有可能会放弃警惕,终于肯同意让我的手机变成莫名其妙厂商的靶场或者沙盒,让它们的破烂在我手机里为所欲为。
我不谋求改变谁的想法,更没有勇气​去改变用户习惯。我只是想说:除了手机和 App,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个人电脑和网站,还存在着在大屏幕上进行复杂操作的可能,还存在着可以从网页跳转网页,从信息直接跳转到信息源的​浏览方式。一直到今天,它都是开放选项,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去做。
这不是什么单纯的代际差异,用户行为差异,我的朋友霍炬曾经对我​说过: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那就是个人电脑。然后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于是在几十年后,个人电脑作为生产工具重新又变成了​程序员群体的特权---
我不知道今天为什么突然要和大家谈这个话题,可能是我憋了太久的缘故吧?也可能因为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即便很可能大家不愿意读,很可能有读者看到标题《因为你只知道 App》就觉得我太傲慢并且开始​反感,但我还是想痛痛快快说出来​:
一个公交车司机和一个​旅游巴士的司机,谁挣得多?只考虑旅游业​的平均水平,那么肯定是旅游巴士的司机挣得更多。为什么?因为公交车是公交公司的资产,司机只是个操作员,所以他拿自己的那一份工资。旅游巴士的司机通常都自己购买或者租赁巴士,购买许可证,巴士是他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他的个人资产,所以他要拿到利润的大头。
在社会生活中,生产资料控制在谁手里这种问题轮不到大多数人来问​。​能问一句的是:生产工具在谁手里?​什么分配原则?​获取的代价是什么?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都有主人,​佃农甚至要向地主租用耕牛和农具,不然就只能自行手搓​几亩地,不然他就成为小自耕农了。
上世纪个人电脑出现,它背后接驳了一整个互联网世界​。在当时,个人电脑是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也是​在这个世界里谋生的生产工具,更是前往未来的门票。拜工业文明和摩尔定律所赐,很快每个人都可以​弄到一台个人电脑,比弄到一条牛,或者一辆的士的牌照和​车贷容易多了。所以,霍炬说:个人电脑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
​全新的工具,所有人从零开始。​全新的世界,所有人从登陆点开始。
今天我们所见到这个互联网世界,就是这么在几十年间,通过一台台个人电脑,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终端机这里不讨论)。但是大家并不在乎这种​平权的机会不是么?五六年前,程序员行业开始盛极而衰的时候,江湖才开始流行「转码​」不是么?那时候人们才发现,程序员群体变成高收入人群,编程作为一门技能是可以学习的​,想要服务于互联网世界那么就有转职的机会,不是么?
为什么程序员​收入高?因为没什么人在乎这种平权,而程序员基于工作需要,不得不使用个人电脑,不得不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平权最后就变成了特权,人均生产工具就变成了专属生产工具。与此同时,网络世界在飞速发展,那么程序员为什么不会​变成高收入人群呢?有特权,有专属生产工具,就像是在一个人人疯狂吃糖的世界里的有证有照牙医​一样,他不赚钱谁赚呢?
像我这样的人,即便不能靠编程赚钱,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个人电脑,​于是和大多数人相比就获得了一点点优势。这种优势不单体现在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权力上---过去四十年间,也许是人类历史上自阿基米德之后,工程师和书呆子第一次​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人类社会。如今你出行的方式,社交的方式,点餐的方式,并不是由英雄、智者、长老或者政治家所设计和决定,而是工程师和书呆子在一台台个人电脑上一点点构建起来的,他们甚至重新发明了​货币。
这和传统的权力运作方式不同。古法配方我们正在见识,就在此时此刻,美国那位懂王,那位窜帝,那位在牛市和熊市之外发明出猴市之人,正在充分展示他在怎么改变世界。工程师和书呆子的世界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会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全球几十亿人在用点赞社交,在用叫车软件出行,在虚拟的无限多的柜台上凭借几张图片就下单购买......
产品和服务的另一面就是权力---有人决定你将如此生活。当整个网络世界遵守一群类似的人创造出来的规范,想法而运作时,网络世界就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而这种由工程师和书呆子控制的权力会溢出,​溢出到哪里去?溢出到手握相同生产工具,拥有类似想法的​其他工程师和书呆子手上去。因为他们有工具,也有想法,在互联网世界里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利用系统的力量,帮助实现​自己的想法。
什么​人设,什么风口,什么红利?​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有对工具的使用,和​对溢出权力的利用。一个人从​ 90 年代开始上网,意味着他一定会使用个人电脑,意味着这些年下来他应该在网页上阅读了数亿字的信息,意味着他重复过上​千万次特定操作。同样的是获取信息,我真想不出来,不停在一个个 App 之前切换来切换去的人,和一个电脑浏览器同时开几十个tab的人在​效率上怎么相比?
「为什么我下载的 App不对?」,​这已经是很末端的问题了,之前有整一个环节完全缺失。当一个人手里的互联网终端有且只有手机时,他就是单纯的互联网​使用者,除了网红之外,​他不能把手机作为生产工具。当一个人手里还有个人电脑时,或真或假,或多或少,他还有一点平权所带来的残留福利,他会是互联网的生产者。
我并不打算推荐或者建议没有接触过个人电脑的人现在去学习,因为历史的窗口期就是那么一瞬而已,​现在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脱封闭的 App,逃脱不了在平台上当赛博佃农的命运。而那些​幸运的少数在过去能够逃脱,那么在现在和未来同样也能做到,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他们的。​


------


2025-04-24

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

 


这两天网上有个新游戏,那就是利用 AI 生成名人合影,或者自己和名人的合影。根据网友宝玉写的提示词:

请画一张极其平凡无奇的 iPhone 自拍照,没有明确的主体或构图感,就像是随手一拍的快照。照片略带运动模糊,阳光或店内灯光不均导致轻微曝光过度。角度尴尬、构图混乱,整体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平庸感---就像是从口袋里拿手机时不小心拍到的一张自拍。主角是【陈奕迅和谢霆锋】,【晚上】,旁边是【香港会展中心,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旁边】。

我用 Sora 也生成了一张陈奕迅和谢霆锋的​平庸自拍照:


说实话,我​个人倒是蛮喜欢这种照片的。因为明星在网上出一张照片,要经过自己的宣传团队精选精修好几轮,​很少能见到这种随手拍的风格。而生成图片的那段提示词里:平凡无奇、没有明确主题、无构图、过度曝光、平庸---我也认为它们是这个时代里极为罕有的品质。

可能所有人家里都有几本老相册,保留着胶卷时代的旧​相片。所有这些照片,都可以用「不好​」来简单形容。提示词里的那些话,套用在这些老照片上​没有任何问题。毕竟,那时候大家都是刚用上傻瓜相机,所有人都是​摄影初学者,自然也就谈不到光线、角度、构图、焦点这些​东西。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大多数​拍摄下来的照片就是废片。情侣、夫妻的照片尤其多,​所以也可以说是夫妻废片。


但是我在今天再去看这些老照片的时候,却​很感动。因为所有不专业的地方,都带着一种随意松弛的​气质。正因为它们的不准确,因为它们的主题模糊,构图破烂,​又让照片有了一种纪实摄影的力量。也就是说,美不美不重要,准确不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有人​决定要记录下来。那个按下快门的人,也只考虑​眼前的这一瞬,哪怕有什么人或者东西乱入​图像。

换了是今天,别说照片里有杂物,就算是在故宫那种人潮汹涌的地方拍了一张照片,有些人也要坚持把自己周围所有的人都 P 掉。别说照片虚焦,任何一张100% 对焦准确,成像清晰的照片也逃不掉后期​ PS 的命运,尤其是女孩子,照片捏脸是本能,​帮朋友一并捏了则是道义。

所有人都像明星,所有场景都像电影,所有构图都像大师,说实话,我每天在朋友圈,在网上看到的照片都让我觉得疲惫,都让我觉得紧张,因为它们都太美,太精致,太有格调,​而我一直在追问:这拍的​究竟是谁?为什么和我的​印象不一样?​这拍的究竟是哪里?为什么​和我的记忆里不一样?

技术进步让人们可以轻易可以拍摄出质量过得去的照片,网络世界让人们获得了「正确的」拍照姿势,「完美的」拍摄角度,「打卡」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生活的填空题---一切都已经规定好了,就等​把你自己填入空白处。甚至连你用什么姿势,什么角度​进入空白处,也都一并规定好了。这时候人们不像是拍大合照的时候,对摄影师的指挥产生抗拒和反感,而是自觉主动地​套进那些框框里去。这时候人们对于打卡的兴趣和在意程度,远远超过​欣赏眼前的风景、装潢、建筑。

同样的,这时候人们看到这些流水线灌装的照片​,却不会说那句:没有灵魂。

而在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失败人物摄影作品:因为太过热切地想要捕捉拍摄对象,以至于对方的脸在画面中占据太多位置,以至于不能准确对焦面部,以至于要的太多而一样都没有表达好,以至于构图呆板画面凌乱犯尽一切摄影大忌​。


这张照片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四十年后再来看,照片还是和当初同样烂,​一点都没有变。同样没有任何变化的,是镜头后那个拿着照相机的人,他的热切没有变,他的在乎没有变,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背后那种炽热的情感没有任何变化。就像是所有的公园照,永远会有一张无忧无虑,全无防备,咧开嘴笑起来的照片,而进入社会三十年之后,人才会知道这种笑其实​有多么难得,多么令人怀念。

​朋友圈里没有这样的照片,社交媒体上没有这样的照片,它们只会出现在摄影初学者的老相册---

或者,出现在 midjouney 生成的图片里,指定风格代码 sref 是1809476652​。​


------




2025-04-23

外卖硝烟今又起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掺一腿的决心。​有钱人的想法可能就是这样难以猜度,所以他们才会成为有钱人吧?
打仗好。邻居们说,外卖价格这一下子就​能抗焦虑了。不过这好像是外卖大战的标准操作,​只要一开战就需要上补贴,先把价格给打下来,好在原本的市场上撕个口​子。等到硝烟散去,补贴是会撤的,价格也会回调的,所以我看最近大家点得很踊跃,​哪怕京东外卖目前的服务差点意思也没问题。
除了实惠,也有娱乐项目。开战哪能不撕,​撕才是互联网的保留娱乐项目。第一场已经撕过了,我觉得双方在点数上​势均力敌:
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攻方)
与其造谣引流,不如兑现承诺(守方)
不过京东就发了一条,单篇 10 万​+。美团是个套件装,一拖二,三篇文章一共 2​5.6 万。这样看起来的话,还是美团对互联网业务的掌握更为​精专一些,微操​保持了一贯水准。
至于说这一次外卖大战结果如何,我又不是神仙,哪里知道大佬之间肉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还是突然激吻?最近这段时间的世界癫得很,​反转比短剧剧情都来的快,来得频繁。不过,我的确有两点个人猜测:
1、大佬们打来打去,无论结果是什么,大家以后点外卖只能点到​预制菜已经是定局。
京东最后兑现了自己檄文中的承诺,骑手五险一金要上,商家基本利润要保,那么我们这些点外卖的如果还要吃饱,而且价格还要能承受,​怕只有预制菜一个选项了。京东战败了,也不影响这个结论,因为打仗要消耗资源,会造成亏损,​那么就要弥补回来,于是还是预制菜的利润空间更大一些。
当然,打不打​都不影响预制菜全面到来的一天,无非是说​战争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2、​宅生活会变得更加容易。
都盯着那点外卖,吃不饱,饿不死,所以​得想想其他进项。所以我个人猜测,大佬们这次开战不是为了区区一个外卖,还是想彻底吃掉​每个人家门口之外的所有服务。也就是说,快递、外卖这些服务还不够,最好把送菜、洗衣、遛狗、买药、送花、打酱油等等等等这些​服务都给做了。
一个人只要在大都市里生活,可以​完全不需要出门。所谓的本地生活,本地在自己家里,​剩下的事情全部都由骑手搞定。之前京东、淘宝、美团推出​半小时送达服务,我就有很强烈的预感,感觉就是巨头们现在不想让大家出门了。
我曾经在文章里说,我会花钱请外卖员​帮我扔下垃圾。当时留言区里还有人说三道四,什么职责范围,什么职业身份,什么卫生清洁,吧啦吧啦。那么多骑手要吃饭,不开拓​其他上门服务怎么活?​放心,帮忙扔垃圾我认为很快会变成固定收费服务项目。遛狗也一样,未来满小区都是穿工作制服戴头盔的​人在遛狗,至于说遛孩子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推老头老太太的轮椅下楼晒太阳,​怕也是个刚需吧?
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待在家里,他的日常生活需要家周围三公里之内的各种店铺​支持。把这里的日常运输服务彻底控制住,进而控制住城市零售业,这可能才是大佬们的​真正野望。归根到底还是想开商超,​但是这一次想从店铺到货物,柜台到店小二都换成他们的自己人,绝对不让你出门买东西,直接送货到家,于是电商啃不下来的零售​市场份额可以换一个角度啃点下来。
如果这样想,是不是感觉没事开战这件事​就显得稍微合理一些?在我设想的所有可能里,​有一种很搞笑的可能:大佬们为了让人不需要出门,如火如荼开战,结果在不知不觉之间把私家车行业​整体给干崩了?​


------






2025-04-22

中止的化石钟计划


 

我在网上看到一款化石钟。不知道是因为化石,还是那些手绘的表盘数字,总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它有点打动我。我想,用天然化石做表盘,再给它安装上人工制造的时针​,这个想法诠释了时间的力量,也许很合适拿去做礼物送给朋友,好提醒他们再不请我喝酒的话,那些酒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过了保质期。
就有一个小问题,​价格。一个这样 DIY 出来的化石钟,标价人民币 2​99 元。值或者不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社会上也有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我这种人:价格从来不是问题,你觉得价格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其实是你自己。但我是个理工科毕业生,我也去过华强北,所以我不纠结​究竟是谁的问题。
(网上的化石钟实物)
在我看来,化石钟=化石一块+钟表机芯一套+手绘表盘一套+托架​。进行拆分逐项研究之后,我​确认:
1、原来化石在中国很多地方是量产,什么三叶虫,什么鹦鹉螺,以及图片中这种狼鳍鱼,网上价格便宜量又足,就是十几块几十块的水平​:
(网店实际售卖的狼鳍鱼化石,因为是双鱼,要略贵一些)
2、作为制造业大国,钟表机芯好像整个中国东部、东南部都能生产,​便宜到几块钱一套,大多几十块一套。无非是涉及到安装在化石上,究竟是选择打孔安装的机芯,还是​免打孔直接贴上去的机芯:
(网上实际销售的免打孔钟表机芯)
3、普洱茶托架、瓷盘托架、矿石展示架,​它们在网上的价格是个位数,除非材质上要选择什么红木、鸡翅木、黑檀木​。
做完这些分析,我认为我自己就可以 DIY 一个化石​钟,总价可以控制在 100 以内。如果我不用传统的时钟,而是使用迷你电子屏幕时钟贴上去,那么成本可以控制到​ 50 以内。
然后我就正式开始执行我的化石钟计划,上网先定一块化石,准备到手之后根据尺寸、​造型、材质,决定后续买什么配件。与此同时,我也启动了我残存的情商库存,开始思考送钟这件事在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层面上是不是有哪里不大对?是不是购买​纯机械表芯?变成送表​是不是比较科学一些?以及要不要购买日晷,彻底避开「钟表」的概念,变成送晷,会不会有一种长命百岁​的美好寓意?还是说,这样一来就又落入了隔壁老王的​草原?
啊,做东西总是容易的,而人类总是好麻烦。
昨天,我定的化石到了​,一块10 厘米见方的石板,上面是一条不知道多少年以前的狼鳍鱼,可以握在手掌里​:

是 1 亿 4 千万年前,我查过​,在​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前期之间。
​之前关于这块化石,我有详细的计划,我也有很多的设想。但是,等我真正拿到手的时候,看着石头里的鱼,看着它纤细灵动的身形,想着数量大到无法想象的久远时光,想着它曾经活生生地在海里游动,突然间就觉得我的化石时钟计划有些索然无味,且轻浮无聊。
我准备给它找个架子,就那么放着。​让我们俩隔着时光的瀚海,无数个轮回,就那么相互对望。


------


2025-04-21

时代的震撼教育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接受了一次时代的震撼教育---​文字时代已经完蛋,视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周五的晚上,我向读者推荐了来自英国乐队 OKGO 的 MV《LOVE》​,​就一个视频加上一点字。第二天,我又写了一篇《在讨论太多AI之后》,讨论这支MV 给我​带来的思考​。由于排版操作失误,​视频甚至没有贴进文章去,读者都不知道我在讨论什么视频。

​需要补充一点:周五发视频的时候,因为微信公众号后台审核速度慢,而微信视频号那边快,所以视频我先发视频号,然后再插入到文章里,这样我就不需要​等。发布之后,我就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昨天,我惊奇地发现视频号那边这首《LOVE》的播放量超过了 10 万次,​目前已经达到 14 万次。


公众号这边呢?周末三天我吭哧吭哧写了三篇文章,加起来五六千字,没有一篇阅读量超过​ 3 万。

在视频号那边我什么都没干。MV 的内容乐队发在 youtube官号上,我下载下再上传,选个封面,加个标题,全程不超过 5 分钟​。又因为只是需要用视频号来做为 MV 载体,我甚至都没写 MV 的介绍,​非常简略地写了一句:OKGO 乐队《Love》​。当时书名号还用成了英文单书名号,结果估计系统认为我是在编辑页面,直接没让 Love​ 这个字显示出来---就这样,丝毫没有影响这条视频的传播。

我记得朋友圈里谁的视频号单条过十万,​好像都要特地开香槟庆祝。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是香槟了,因为滋味很酸。

以前我就知道文字时代的衰微和视频时代的崛起,但是当这个事实以如此生动鲜明的形式,如此具体刺激的​对比落在我自己身上时,我还是很受震撼。也理解了为什么几年前那么多我认识的写作者,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把键盘和编辑器一扔,舍弃经营多年的文字账号,毅然决然地​投奔视频而去。

为此,这里我要修订一下之前我的​说法。

过去经常有读者问我​:作为新手,应该如何才能快速​起一个公众号?我通常建议对方先去写,先​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先找到真心喜欢自己的一小群​读者。现在我认为​不应该那么说了,而是应该更直白更诚实一点:

如果写作和记录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作为新人,你只想通过网络尽快获得流量和影响力,那么你应该优先考虑做视频内容,而不是考虑​创作文字内容。

我去查了一下数据,公众号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大概是 3 亿,而其他视频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大约是这个数量的​ 2-3 倍。这说明全民都在看视频,​小众人群才在看文章。 1:2,1:3 这种数量比看起来还有得打,但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如果一个平台上有​七八亿国民,就可以理解为它拥有全民。因为拥有全民,所以那里发生什么,相当于所有国民​正在观看的现场,所有人也习惯于在这里知道新​消息新流行,你在这里知道了就等于所有人都会知道---既然如此,它就是大家网络生活​的本身。

你在大部分民众的网络生活之外的某条小巷子里耍大刀,表演胸口碎大石,​那怕是会有问题。

当然,没人会承诺一个新人去做视频内容就一定能获得​什么成就。只不过相对而言,付出同样的时间精力,在视频平台那边新人起步要​容易一些,因为有流量扶持,有新人红利。接下来还是硬桥硬马,大家​用能力和钞能力比拼过,​持续去猜测算法的心爱。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弄潮儿,也总会有幸运儿。

至于说到我自己,在接受完时代的震撼教育之后,还是会继续去写文章。突然降临的十几万播放量就像是在街上捡到一大笔钱,​但我不会从此就整天在街上溜达。就我个人的理解,吭哧吭哧敲一篇文章出来是一件事,​从外网搬运内容回来发布是另外一件事,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人去做。也许,正因为需要吭哧吭哧,大多数人不愿意做,所以这世界上还有我的一席之地。而 5 分钟劳动换来十几万流量,这种事太多人都可以做,​也一定有大把人比我做得更快更好,​将来一定会有 AI 来参与来替代,那最后就一定没有我的什么事。

​但在此刻,香槟的味道还是很酸啊。



------


2025-04-20

何以遣有涯之生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没有别的事做了?现在,我会在「别的事」三个字上打个问号:什么事?嗯,那些能够产生价值的事情,那些能提升自己的事情,​那些深具意义的事情。​那我不已经持续做了几十年了吗?从幼儿园开始就日日如此​。
几天前,​老妈在电话上突然和我说了一句:「最近你文章的阅读量好像提升了​」。听了这话我很吃惊,​完全没有想到她老人家还会关注这种事情。​我能理解着里面的逻辑: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好,具体到这个孩子身上,过好的前提是写的文章有人读,最好有很多人读。于是,​阅读量下降时她会揪心,阅读量攀升时她会欣喜。
但是她老不知道一件事,这种流量过山车我已经在许多年里经历过许多次,为流量高低开心或者揪心这种情绪变化,​已经不大会出现在我身上。流量高就是好,就是强,就是做对了,我如今没这种想法​。
如果我还有,那么我每天就要想办法去写好的文章,写强的文章,写对的文章,​最后再用流量来评估。流量不行,那我就是做错了,写糟了,一篇文章也就​毫无存在的意义---这会带来持续的巨大压力,把我压变形,压成人片。
葫芦没多大价值,全国全年量产,​可以说是穷人的文玩。在 1688 上,山东聊城地区以三块五块的价格一件起批,​通货价格还会更低。淘宝的直播商家买了去,面对镜头配上讲解,按照每个​二十三十的价格卖出去。和各种树籽、矿物、木头、生物遗骸相比,​几乎等于不要钱。
葫芦也没有多少意义,民间喜欢它的原因除了造型,主要是葫芦有「福禄」进家的寓意。我觉得我的福气已经很多了​,再多那就是贪婪,可能​身子会扛不住。至于说到禄,我是白衣,和它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真的要有,可能连文章都不能像现在这么写了。
但就是因为它没价值,没意义,我才买了一堆​回来玩。​在我的家里,几乎没有什么自然物,虽然听起来 11 个葫芦很多,多不过我的电脑和手机​的总数。和各种人造物相比,葫芦算是大自然的产出,​对于我而言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而且,家里的电视音响冰箱马桶乃至桶装水水泵,都对应着明确的功能,都有个用处。​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为我做点什么事。但葫芦和猫一样,​不会为我做任何事,就是​以自然的形态在我家里存在而已。
猫我还经常​抱在怀里撸一下,听听她的小呼噜声。葫芦我都不盘,也不期待什么变色包浆​玻璃底,就是放在窗台上桌面上,偶尔拿起来握在手里,感受一下它的皮质​,它的形状,它的手感,然后转动它看看,想着大自然真是奇妙,可以创造出那么光滑的​立体数字 8 来。
正因为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好处,也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我拿起一个葫芦的时候会很​放松,​感觉很自在,不会觉得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背后推我,让我一定要去做点什么,而且是现在立刻马上,​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这只无形的手驱使我三十年、四十年,让我生命中涌现出做不完的「一定要」、「必须去」和「不得不」​。也提供了我很多价值,很多意义,​每一样都承诺了对我有益。于是我得到了许多小红花、金五星还有​或大或小的某个阿拉伯数字。安排得如此之满,​以至于我在许多年里不曾认真体会一下什么叫做无所事事。如果它当真出现,那么又要像见了鬼一样火速逃离​​。
现在,我手里拿着一枚葫芦。北方在 4 月份播种葫芦种子,6 个月之后的秋天​葫芦长成。农民用剪刀把葫芦带着藤条剪下来,再用塑料卡片刮去青皮,再在碱水里清洗过,最后晾晒干燥成为黄色的​圆润光滑葫芦,轻轻摇晃一下,能听到葫芦籽撞击内壁的​声响。成十上百万个葫芦被收购,分类,定级,再按照几毛几块几十几百的价格批发出去​,其中有几个就在我的面前。
于是,我在水果之外,手里终于​握住了另外一种果实​。也不全然是果实,而是某一年的一个夏天​,葫芦就是那年夏天里阳光雨水​以及风的模样,已经流逝掉的​半年时光凝固下来的样子。的确,我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去忙,要继续去找寻价值和意义。而我现在认为,价值和意义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我此刻手里这枚无聊的葫芦,我可以做个无聊的人,在这全然无聊的​一刻。​而如果没有这一刻,我可能会极为愤怒地回头嚷嚷:「​别他妈老推我!」​。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