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阿里巴巴将取消对 UI/交互岗位的招聘,取代以「全链路」设计,求与「服务设计」区别?

听闻阿里巴巴将取消对 ui/交互岗位的招聘 取代以“全链路”设计,拥抱新零售。查资料并看不出与“服务设计”有什么区别,求小哥哥小姐姐们解答与“服务设计…
关注者
5,169
被浏览
666,485

133 个回答

取消UI/交互岗位,从更全面的设计层面要求设计师,应该是一个很正常的趋势吧,也许阿里在内的大厂已经发现他们目前很难招到「合适」的资深设计师和设计Leader们了。

每次碰到猎头对于阿里「UI/交互」职位的推荐,哪怕是P7、P8专家级别的Level,几乎都只能是婉言谢绝,原因其实很简单,UI?交互?怎么选择?选择做UI就不能做交互?选择做交互就不能做UI?WTF……


前几天和一个做移动端2C产品线的UI设计师L沟通,谈到他所在的设计团队支持的产品线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市场环境变化/公司架构调整/Leader更替)以至于近乎没有任何成绩,目前的窘境让励志要「做出成功的产品」的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觉得这年头,2C端产品的UI设计师是非常容易『混』的职业?

应该没有预想到我会这么直白,L愣了一下,然后几乎坦率的承认:「是。」

我手上拿着L所在的整个设计团队的工作报告,尽管团队Leader已经想方设法在报告纸面上充实团队的工作,但是即便如此,每个人每天仍然有超过半天的空档期。


对于一个单一产品线的产品,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把设计师团队从3个人削减到2个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再从2个人削减到1个人,项目仍然可以按部就班的正常推进,但是请问这一个人是算UI还是交互还是视觉?

好友K刚刚跳槽到一家公司就任产品总监的时候,跟我吐槽他的前任在用人方面简直是混蛋至极,一个没有太大设计工作量的产品招了3个设计师; 后来他把设计团队从3个人削减到1个人,我问他1个设计师是否忙的过来,他说:「不但忙的过来,而且一天里还有半天时间充实他的站酷作品集。

在设计「扁平化」的趋势之前,设计师还需要用Photoshop精雕细琢的描绘各种精致的拟物图标;在Sketch出现之前,设计师还需要费劲儿的杀鸡用牛刀一般的用Photoshop作UI设计,而且还需要在把设计稿提交开发的时候人力就元素的尺寸、间距、颜色、属性做出复杂的标注——但是在设计扁平化和Sketch等操作轻便易于沟通的UI设计工具大行其道之后,有时候我也会疑虑,UI设计师们到底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在2010年之后,随着跨时代产品iPhone 4诞生,「设计」和「用户体验/UI」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产物正式步入人们的视线,那时候除了精雕细琢的拟物化图标,使用和沟通均不太方便的Photoshop,移动产品如何交互也成为了那个时代设计师们需要去潜心研究的问题——因为「移动产品」及其「用户体验」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阶段,什么样的体验是最便于使用和最容易理解的,乃是一个从医学到心理学到美学等方方面面都很复杂的研究课题。

探索是无处不在的,在记忆里曾经微信的某一个Android版本的主菜单栏是在屏幕的上方的,为了符合和iOS不同的Android的用户习惯,然而这个当时引起热议并赢得很多肯定的探索,后来以默默的将主菜单栏放回屏幕下方而告终——重要的不是iOS或是Android的用户习惯,重要的不是两者谁更加符合医学美学心理学的设定,重要的是,谁最先赢得了用户,谁首先形成了用户习惯。

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习惯已然形成,信息的呈现方式,页面的切换模式,甚至于什么功能的图标应该长成什么样子都已然形成既定规则。2012年左右,阿里的UI设计师曾经与我分享他们是如何选择图标的,他们会把若干备选图形展示给用户调研的参与者,由参与者凭直觉选择让他们能够最快联想到目标关键字的图形——然而现在,连我家50+的长辈们都知道「小花」(齿轮)的形状代表着「设置」,尽管「小花」和「设置」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当初代的交互设计师们通过不断的探索赢得或者失去用户之后,用户对于产品的理解已然成为定局,尽管我们仍然致力于为用户体验带来更多惊喜的「创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好的用户体验」意味着遵从用户的理解,顺应既定的规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交互设计师们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除此之外,Sketch之类便捷的UI设计工具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UI设计」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相对于可以21天就精通的Photoshop,我只需要用1个小时就能让一个甚至没有MacOS使用经验的前端工程师学会使用Sketch——这同时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很多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做设计,比如,产品经理们。

「业务型」的PM是无价之宝,我们遇到的大多数只能是庸庸碌碌的「界面型」PM。曾经有一位艺术专业毕业的「界面型」PM老王跟我夸下海口说自己是「最受设计师欢迎的产品经理」,原因是他几乎能完成页面90%以上的界面设计,设计师只需要微调一下元素颜色即可交差,因为特别省事儿,所以他前任公司的设计师妹子们都非常喜欢和他合作。实际上我和他合作没有丝毫的愉悦感,首先他做的界面又没有我做的美,我总是需要推到重来的;其次他产品设计中乱七八糟没脑子的业务逻辑与状态,给我的设计挖了无数的深海大坑——幸而这段合作时常不足两周,但是我有时候忍不住会想,老王口中那些喜欢他的设计师们,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设计师的不被尊重、不受重视,但是有时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些同行把本属于自己的「尊重」和「重视」拱手相让呢?

而且在很多公司里,实际上产品和设计的职责区分日趋不明朗,有一次我和在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平台做产品经理的某同学吐槽我司的某些连产品逻辑都理不清楚的PM天天琢磨按钮的动效怎么实现会比较美(可是想的再多也不如我做的美呀),某同学歉意说:「其实我也天天和设计师抢活干,因为我们技术Leader在产品方面很有水平,他把产品的活抢去干了,我就只能抢设计的活了。」


除了产品经理在「抢活」,工程师们也没闲着。

记忆里2010年之前,「后台管理系统」是需要设计的;但是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做后台系统就已经开始使用JQuery之类的框架产品搭建后台,无论是视觉还是交互都已经进行成熟封装切提供丰富配置选项的按钮、输入框、下拉列表等各种元素,比很多UI设计师做的更加优美和完善;如今,各种开源和低付费的技术框架和成品模板可以几乎完美的搞定各种管理后台、官网主页,而且适应不同尺寸移动端设备的响应式功能也都做的棒棒的。

我周围的一些程序员「扒模板」的神功练就的出神入化,年少多金的程序员S哥和创业公司老板Z总两人总是很得意「喜欢什么模板都能扒下来,一分钱都不要」,总是被我吐槽说两个土豪非要花1-2个小时扒价值10-20刀的模板,简直得不偿失——但是也许这关乎程序员的尊严……吧……?

K刚刚跳槽的时候接到一个网站产品的需求,找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评估工作量开口就是1个月+,根本不可能在市场要求的时间内如期上线,于是K掏了15刀去TemplateMonster买了一个模板,换换素材图片文案后两周上线。

前几天有个后台UI团队的设计师沟通的时候表示:「我知道你可能看不起我这种做后台UI的……」

我说:「我从来没有轻视过后台UI,我平时没事很喜欢去TemplateMonster看别人做的管理后台模板,被他们已经考虑的细致入微的各种布局元素、响应式处理方式惊呆——而让我看不起的,是你们团队拿出来的后台设计,视觉和交互比不上TemplateMonster任何一个同类型的模板;是你们一个px不差的抄一个模板都比你们的作品强,而即便如此你们还放不下你们所谓的那点自我,把如今的处境归咎于所谓的『别人的看不起』!


其实上一周把答案写到这个地方,觉得有些焦躁和抑郁,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整理情绪,继续答案。

团队里有个设计师对于这个问题有个直白到有些残忍的答案,他问:「姐,照你的分析(有时候会和他们聊聊本答案的前面半部分),你说这个『全链路』的意思是不是就是因为,以后就不需要以前的那么多UI/交互设计师了?

手上一摞UI培训班的简历依稀还是昨天的事情;任何和艺术有一星半点儿相关的专业的孩子表达想要做UI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这个行业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开始被看见、开始被重视、开始被发出月薪过万的Offer,开始被传说2个月即可速成,开始遍地开花的培训班,似乎都是昨天的事情——然而仿佛就在一瞬间,这个行业就要走到「人力资源过剩」的十字路口——而很多很多从业者们,甚至还没有体会到过真正的尊重和重视,用户体验像是一个迷の牌匾,各大门阀的态度是别人家号称要重视用户体验那我们家也要,但是「用户体验」和它的设计师们,从未曾被真正的证明。

但是我想,在这个答案里,我更多的是想给诸位同行带来更多的期待——当风停了,尘埃落定,风口上的猪摔回地上,天空中仍然会有翱翔是身影——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坦率的讲,虽然你们的产品和技术各种不靠谱,但是设计确实很棒,这是我选择你们的原因。」——某零售业上市公司客户

「我发现用我们的设计去打单子的成功率是最高的。」——我司销售总监

「这个客户两次发脾气竟然都是因为设计,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客户。」——一位项目经理

夏天刚过,我迎来了作为一名UI设计师的第7年,这也是第一年,感觉到「用户体验」这件事情第一次拥有了和传说中一样重要的一席之地,第一次可以和产品、技术、运营一样成为整个业务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能够左右客户的选择,甚至超越于产品技术,成为那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

但是在短短的2、3年前,还远远不是这样。2011年-2014年,我的作为UI设计师的第一份工作也在新零售行业,不,那个时候是另一个概念「O2O」。客户爸爸们大都是50岁左右的国企领导,在物质匮乏的「实用主义」精神教育下长大的一代人,对于「审美」有一种「小资情调」的负罪感,他们既没有审美的需求、也匮乏审美的水平——所以设计做的好不好对于客户、对于公司、对于行业都丝毫不重要——但是对于我很重要,在无数个觉得挫败的漫漫长夜里始终秉持着的信念是:审美」和「对于美好体验的向往」是人性的本真,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审美的控制和禁锢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在那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我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充足的准备?

超出我想象的是,在短短的2-3年之间,我们就迎来了这个「看脸的世界」,仿佛一瞬间「颜值即正义」就席卷了所有人的认知,然后直接体现在他们消费相关的各种决策上——60+的女性长辈们和我分享她门「全新」的购物理念:买衣服还是要挑好看的买,因为不好看的看着就不喜欢,买了也是堆在家里不穿更浪费——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对于设计师来说,最好的时代已经来临。


回到「全链路」……

很多人正在猜测什么是「全链路」,这个新的定义对于这个行业,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业者自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什么是全链路设计师?

而我觉得,此刻,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阿里用「全链路设计」的崭新定义奠定「设计」在整个业务链中至关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仅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也不再仅仅是产品的形象工程(就像卫生间的形象工程一样,虽然干净整洁很必要,但是远远不重要);全链路要求设计师关注整个业务链中每一个环节,将设计的价值融入每一个和用户的接触点中,让整个业务的用户体验质量得到几何级数的增长——既然我们已经看到「设计」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那么必然的,要抢先让这种价值在自家的产品中得以最大的发挥。

全链路设计师是怎样的人呢?似乎之前从来没有人见过。

但是我相信他们已然存在很久。

那些关注业务价值的设计师;能给客户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设计师;替自己的同事、客户考虑更远、承担更多的设计师;关注业务核心目标远胜于自己所谓的「职责范围」和「艺术追求」的设计师;时刻在意自己的工作价值的设计师;那些哪怕日子很好混却从没有虚度光阴的设计师;或者那些坚持着最艰难的设计工作并且在痛苦中不断发掘更好的自我的设计师——那些永远认同设计是一个SOLUTION的设计师。

你知道在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组织,『工作』都不是由你的岗位和Title来决定的,而是以你能做什么而决定的」——K这么和我说过。

因为好的设计而赢得客户,会让设计师有部分取代BD工作的可能性;因为对产品业务有深入的理解,会让设计师有部分取代PM工作的可能性;因为对技术有全面的了解,会让设计师有部分取代(前端)工程师的可能性——和BD团队一起去跑客户提出客户欣赏的设计方案,拿到一张Excel的需求表格就可以自己进行产品设计并直接产出设计方案(并不是非常复杂的产品完全无须PM介入),在设计稿中埋好前端设计师布局所需的整个布局框架并且提出有价值的开发设计方案,当我把这些事情都一一做完之后,也就理直气壮的觉得——为什么要怕别人来抢设计师的工作,咱有本事完全可以抢回去!

我相信「全链路」的新定义,必然会帮助这个行业去以更加精准的规则定义更加优秀的从业者。风口上的风停了,猪掉了下来,一切尘埃落定,高或是低,才昭然若揭,没有虚度光阴的人自当无所畏惧。

共勉。


我们怎样看待「全链路」设计师和他们的简历,可参加补充答案:

柏傅美:简历上的哪些内容才是 HR 眼中的干货?


公众号:柏傅美。知乎私信不常看,欢迎关注公众号交流。

前天,刚好与合伙人开公司半年总结会时,她转给我的这则 “有关阿里巴巴将取消 UI/交互 岗位,取代以‘全链路’设计…” 。 我的第一直觉是先得求真,于是联系了阿里的交互朋友,得到 “目前在试运行中,没有严格推行,但这是后续发展的倾向” 的答复。然后,在阿里的招聘主页上,虽然尚未找到该职位的招聘信息,但在资深交互设计师的要求中也注明了“有全链路服务设计经验者”优先的说明。

阿里交互设计师 全链路要求

从“全链路”到“TBD大设计”

关于全链路设计师的解释和说明,该问题下的高票回答已经分析说明的非常全面了,我就不再赘述,最近,刚好在关注国际设计趋势中的 “TBD大设计”的理念,即讨论将Technology、Business和Design 三者之间更加融汇贯通的设计发展趋势,于是想从另外一个层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Design in Tech 的提出者 John Maeda


TBD大设计的提法来源于世界知名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院长 John Maeda 先生(曾经也是知名投资机构KPCB的设计合伙人), 每年他都会以Design in Tech (科技中的设计)的主题发一份设计行业的专业报告,总结去年的发展及预测今年的趋势。15年时,他指出了智能手机产品的消费化趋势,将更以体验主导;16年时,他重点列举了欧美的风投机构和大型咨询公司开始频率收购设计公司,资本对于设计力的兴趣达到峰值;以及17年时,他提出了TBD大设计理念,并指出将成为企业的核心增长驱动力。 有兴趣的同学可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原文深入了解。

Design in Tech 官方网站


与阿里的“全链路”设计要求对比后,可以发现这两者间,有个极其相似的地方,都是在例证:

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成熟企业,用户需要在每个关键节点进行设计,以此来提高用户在各阶段的体验感知,从而影响产品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不同的是,全链路更强调的是阿里主营的电子商务及消费领域; 而TBD则是更加宏观地面向更多TMT领域。

这将会是一个更好的开端

这从我个人感知来看,这对整个设计大行业而言是个有利的变革,或者说,这是对设计本质的回归,即设计是一种将人类与更好的文明与精神物质财富,连接及表达的过程。10年前某艾在英国BBC求职 HCI设计师时,职位描述上就已有这种类似“全链路”的要求。现在国内对于设计力的认知变化,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目前,在国际上有两个大的趋势

  1. 设计师对创业公司的影响在提升;
  2. 设计师与资本的绑定更加密切。


对于前者,Linkedin 在2016年的 <The Future of Design in Start-ups> 的调研中发现,在全美超过400家的公司中,有87%的公司相信设计师的重要性,有85%的公司有创始人或者首席XX官对设计决定发表决策


Linkedin 2016创业公司对于设计的调研结果


对于后者,设计师不再是文学话本中,那些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由于开始掌握了商业和科技的思考模型,他们也尝试运用设计力和资本进行更强有力的绑定。从下图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近8年的设计公司收并购案件明显增多。而麦肯锡在2017年时,更是推选了4名设计合伙人参与公司和项目的决策。


根据2017 Design in Tech,整理的设计公司投并购数据


而硅谷最知名的设计师投资家,当属Yves Behar,他创建的FuseProject公司,不仅是用其擅长的工业设计能力为多家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外观设计和消费品牌服务,而且以设计投资的方式,在公司中占股获取更高的利益回报。他曾说过,设计师对现代产品的设计、商业、科技的理解,可以让设计成为商业的核心

硅谷知名的设计师投资人Yves Behar


最好的时代与最危机的时刻

综上,零零散散地说了这么多,从全链路到TBD大设计的理解,从国际设计的趋势的发展动向,无非是想证明,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全球对设计力的认知度在增强,有那么多有趣的产品等着我们去发挥聪明才智;但是,我们也是在一个更容易产生危机感的时代。10年前,能做好一套精致的界面皮肤就能成为设计大神。但如今却是一个不进则退的高淘汰时刻,还需要设计师横向扩展更多的能力,学习掌握更多思维模型,将设计更加融汇贯通到全流程中。


我非常同意该问题下 @马力 的回答,对于刚刚入门的初级设计师而言,需要从基础技能逐渐积累。在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见识经验,慢慢雕琢自己的设计认知力,然后再是扩展自己的横向思维模型。千万不要妄想,有什么一步登天的方式,比如,参加某个培训平台3个月的速食教育,就能成为全链路设计师(微笑脸)

最后的最后

“全链路”也好,“TBD大设计师” 也好,必须承认的是,这类复合型人才在国内市场里是紧缺而且极富有价值的,是否能提供更优渥的报酬,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及更大的信任度,也是用人者需要发生变革的思维。

最后的最后,在这野蛮生长的时代,设计师们跃跃欲试,我们需要更好的信任与更有力的商业合作方式。祝愿咱们的朋友圈不会再被甲方虫子们刷屏。